經過10多年的研究,水專項產出了一批技術成果,對養殖污染治理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國畜禽養殖規模基數大、分散養殖比例高、基礎設施及管理機制較為薄弱,因此,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瓶頸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需要持續深入開展相關研究,特別是開展畜禽養殖發展規劃頂層設計,推進標準化、規范化的種養結合技術模式及建立第三方社會化服務組織等。
1、如何管控養殖污染
由于我國區域水資源承載力、耕地環境容量和人口食物需求等限制因素,因此借鑒區域農田養分平衡和畜禽糞污養分綜合管理計劃經驗,科學制定畜禽養殖業發展規劃,依據區域不同農用地利用類型、規模和水環境生態功能區劃分,建立以畜禽糞污養分管理為基礎的準入制度,依法科學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完善養殖污染治理的相關立法,提高立法層次,細化執法主體及違法責任,通過法律手段強制將畜禽養殖污染遏制在源頭環節。對不同類型養殖污染,采取分類防治策略:針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規范設置養殖場排污口,將其納入點源污染日常環境監管;針對分散畜禽養殖場,逐步建立科學的監測、普查和評估體系。
2、如何提高畜禽糞污高效收集轉化與利用率
一是推廣使用微生物制劑、酶制劑等飼料添加劑和低氮、磷,低礦物質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轉化效率;減量使用獸藥和銅、鋅飼料添加劑,降低養殖污染排放;推廣新型喂料線,減少飼料的損失;引導配套養殖糞污“三分離”以減少污水中固形物含量。二是所有的養殖場都要建設必要的糞污收集處理設施,配套成熟、穩定的糞污收集處理技術,加速糞污無害化、資源化處理過程,減少氮、磷和臭氣排放。三是有配套農田的,因地制宜地開展標準化、規范化的循環利用。
3、推進標準化、規范化的種養結合技術模式研究
雖然水專項在養殖污染治理方面已產出一批研究成果,但養殖糞污治理中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模式、技術指南和標準等尚未有效建立,一些有關關鍵技術與裝備還有待突破,未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應鼓勵因地制宜地開展以源頭削減和“五化”的研發。當下最有效的養殖污染治理技術模式是種養一體化或種養加一體化,土壤是種養結合中養殖污染負荷的消納體,因此,養殖污染負荷輸入必須滿足或符合土壤營養標準或土壤調理劑標準,以避免產生二次污染。
4、強化第三方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培育及加強政策支持
在我國,種植業以小農經營為主,規模養殖多分布在偏遠山地等區域,這使得種養主體從規模和空間布局方面進一步分離,導致小農在畜禽糞污資源化循環利用的技術示范、勞力投入和規模養殖企業在糞污收集、運輸、處理以及農田回用輸送或污水處理達標排放等的巨額成本投入方面面臨諸多困難。因此,需要引入專業化的服務組織開展社會化服務,通過政府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政策,應用于專業化的第三方環保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市場購買服務的形式吸引和引導其開展畜禽養殖糞污處理和肥料化服務,以加快資源化處理,同時提高畜禽糞肥使用率。這些提升農業環保效果和改善農田地力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