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養殖場的快速發展,使養殖場廢水進入人們的視野,并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了適應不斷出現的污水問題,人們一步步地將工藝技術進行創新和改進。
源頭減量、生物處理、生態處理、混合技術處理四個方面都對養殖場污水處理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源頭減量主要是配制生態營養飼料,生物處理法鑒于費用和處理效果綜合考慮,一般厭氧好氧工藝結合起來使用。混合處理主要是多種技術的綜合運用。生態處理技術的關鍵是構筑生態修復系統,循環農業發展和人工濕地修復是未來生態處理的主要發展方向。另外,養殖場污水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企業或科研單位則應加快技術的開發創新,從而使污水得到更高效合理的利用;同時畜禽養殖廢水處理技術仍需進一步提高,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完善法律法規。
人工濕地是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溝槽,底面鋪設防滲隔水層,種植水生植物,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的方法。其關鍵是植物的選擇以及土壤、濕生物和微生物復合系統的基本性質特征。不同污染物需要通過種植不同的植物來去除。人工濕地法不僅起到污水凈化作用,而且可以通過天然的濕地環境,創造獨特的生態景觀,對環境也有著良好的作用。在人工濕地試驗中,我們可以知道蘆葦和黑麥草可以富集鉻、鋅等重金屬離子,并且有著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的優點,可以用此構建人工濕地來處理畜禽養殖廢水。不同試驗結果還表明紅樹植物木欖和秋茄對N、P的去除效果比較好;香根草和風車草對污水中污染物COD的去除率可以達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