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農村常見的現場污水處理系統主要由化糞池和土地處理系統構成。污水流入化糞池經厭氧分解后,去除了污水中部分懸浮物和有機物,之后流入土壤滲濾層,經自然滲濾、吸附、生物降解等凈化作用后繼續流入潛水層。除少量蒸發以及植物吸收外,地下水是絕大多數農村污水經處理后出水的最終去向。可以發現,無論場地構成、凈化機制還是水的最終去向,都與我國農村現有的洗滌廢水“滲坑”式排放類似。那么現在農村污水處理常用的生態處理法有何優缺點呢?
生態處理法是農村污水處理種常見的一種方法。其中包括人工濕地、人工快滲、微生態濾床以及土地處理法等。其優點是生態可持續,且能耗相對較低。同時可以具備景觀效果,缺點是污染物去除負荷較低,占地面積較大。
除此之外,農村污水處理其他方法常見的有穩定塘、化糞池以及沼氣池等。這類方法的污染物去除能力有限,效果較差。一般用于經濟情況較差的偏遠地區或是作為預處理措施使用。